简体

哀伤并不可怕

哀伤并不可怕

在谈论如何处理哀伤前,我们先要了解哀伤对于我们的不同方面造成什么影响:

生理

  • 常感身体不适
  • 失去动力
  • 睡不安宁
  • 食欲不振
  • 疲倦

思想

  • 心不在焉
  • 健忘
  • 觉得生活没有意义

情绪

  • 悲伤
  • 愤怒
  • 焦虑
  • 孤单
  • 无助

行为/社交

  • 无法履行生活上的事务
  • 孤立自己
  • 过份活跃
  • 逃避否定

哀伤的情绪是生而为人必会经历的,认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,若情况持续就需要寻求专业协助。

面对死亡,我们会产生哀伤的情绪。出现情绪时,除了处理它所带来的副作用,我们亦可以从认识死亡,重新思考。死亡往往令人感觉可怕,是一种对未知的恐惧,或对痛苦的惧怕。但转个角度看,其实死亡又可以带着另一种崭新的角度:

  • 是生命的一部分
  • 是人生旅程的终点
  • 人生的毕业礼
  • 人生的教练
  • 是钱币的另一面

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。当死亡发生时,家人都会在心理、身体、精神及社交上受到影响。然而,我们甚少谈论死亡,亦从不为死亡而作预备。当死亡突然发生,不论是面对自己的死亡,又或挚爱的离世时,往往会带来不曾想像的压力和痛苦。

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洞一樣,將我們吸入動彈不得,圍繞著我們的日常生活,每時每刻每個場景都能令我們聯想起離別的痛苦。這種情緒並非不正常,是人生中必然會有的經歷。生而為人,就會面對甜酸苦辣不同的起跌,過度的壓抑及過度的抒發才是不正常,我們除了察覺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及行為異常外,也可以學習與負面情緒相處,從生活中慢慢走出來。

離別的痛苦並不能一時三刻就能處理,習慣了同一個生活模式數十年,難以在一日半日內就能完全適應。因此,學者提出「雙向擺動模式」,讓喪親的人學習在失喪主導及復原主導的生活模式中來回,一步一步重新建立新生活:

离别的情绪固然难受,同时我们亦可以从生死教育中学习,如何面对死亡等。台湾学者张淑美提及,透过认识及面对死亡,让人对生命存更有深度的思考及掌握,创造积极、健康而有意义之人生。

生命教育是从过去、现在、未来三个方向重新认识自己的人生,理解死亡对我们的意义,思考生命的价值,当中实际操作包括:

  • 实务的安排:遗嘱、殡葬安排及预设照顾计划(将来)
  • 提升长者及其家人对死亡及丧亲的认识(现在)
  • 生命传承-处理过去的遗憾或歉疚,与家人及朋友复和或饶恕(过去)

同时我们亦可以对哀伤的过程有更多的认识,辨认自己处于哪一个状况:

根据「哀伤的五个阶段」5 Stages of Grief(Kubler-Ross),我们在面对哀伤时大约会有以下的心路历程:

  • 否定(Denial)
  • 愤怒(Anger)
  • 讨价还价(Bargaining)
  • 沮丧(Depression)
  • 接受(Acceptance)

五个阶段并不一定循序渐进,有些人可以同时经历两个或以上的阶段,有些人可能在进入新一阶段后再倒退。Kubler-Ross也指出,人均有能力达致接纳的阶段。

有哀伤情况是一件正常的事情,无需过分压抑或抒发,但若情况持续过久,就有机会需要寻求哀伤辅导协助。即使你并非专业受训人士,但作为亲人或朋友,也同一样有机会面对身旁的挚亲离世,我们也可以简单理解作为身旁的亲友如何支持他人。

面对亲友有哀伤的情况,我们要留意自己的响应,避免带来二次伤害。哀伤辅导的过程主要涉及两个项目,包括与丧亲者经历过程以及协助调节,以哀伤者的步伐,与他同行,亦让哀伤过程再自然流动,关顾哀伤者的时候亦有以下的注意事项:

  • 从容面对哀伤者的情绪和感受
  • 听,不判断,少给意见
  • 容许哀伤过程的个别差异
  • 提供持续的支持
  • 辨别异常,作出转介

另外,透过以上「哀伤的五个阶段」,我们亦可以大致理解经历各阶段的时候,作为关顾者可以做什么:

  • 否定(Denial)-帮助哀伤者接受及面对现实
  • 愤怒(Anger)-帮助哀伤者听见自己的诉求及疏导情绪
  • 讨价还价(Bargaining)-帮助哀伤者检视自己的思维模式
  • 沮丧(Depression)-容许及引导哀伤者健康地经验哀伤
  • 接受(Acceptance)-帮助哀伤者有盼望地开展新生活

生老病死乃人生必经阶段,无需过分担忧,亦无需过分避忌。死亡是一个提醒,让我们学习珍惜时间及身边的人。